2013年8月29日星期四

食得是福

有人說進「食」是人類最基本的要求,同時,很多人也視之為「衣、食、住、行」四者中最高的享受。進食是需要有健康的體魄和開朗的心情,才能盡情享受食物,食得是福!香港享有「美食天堂」的美譽,最近和食物或食肆相關的一些報導,令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事件,我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二:
 
(一)           食肆捱貴租
 
我經常在港島區,尤其是銅鑼灣區活動。我留意到該區繼一間知名的粥店關閉和一間雲吞麺舖搬遷後,最近也有茶餐廳結業。聽說一個小小舖位的租金加至四十多萬元,老闆付擔不來,唯有結束茶餐廳的業務。我也聽過不少例子,老闆同樣是因為租金的問題而要搬遷或結業,縱使是自己擁有物業的老闆,亦有人寧可把店舖租給別人而不願繼續經營。租金昻貴是很多零售業面對的最大問題,他們往往要搬到一些租金比較便宜的地方或轉為「樓上舖」經營。對一些習慣了某茶餐廳口味的茶客來說,該些店舖結業或搬到老遠始終也是一種損失。
 
(二)           有麝自然香
 
不知大家有否留意到最近銅鑼灣有一家拉麺店新開張,聽聞排隊輪候的時候最少也要九十分鐘,甚至長達數小時,但仍有很多顧客對其趨之若鶩,願意花時間排隊以嚐到一碗近一百元的拉麺。很多人都鍾情的茶餐廳咖啡奶茶、雲吞麺舖、粥舖、甜品店,甚至是幾乎獨沽一味只售賣一、兩款早餐的茶餐廳,很多時也其門如市。另外,更有很多茶餐廳是內地遊客慕名而來的,他們預先記錄了那茶餐廳的各種特色菜式,務求在行程中一次過盡量飽嚐其心水選擇。原來光顧香港某某茶餐廳,已變成是內地自由行遊客的一個主要行程!
 
(三)           食得唔好嘥
 
提起茶餐廳的早餐,我往往都覺得內容非常豐富,大部份人很多時候也不能把食物全數吃光,但為了要顧客達到最低消費,茶餐廳往往把套餐的價錢抬高,同時亦增加份量和內容,這樣容易會產生很多吃剩的東西,造成浪費。午餐、晚餐的情況亦然。在外國及中國內地都很流行「打包」的情况,意即把吃剩的食物包好外帶回家。香港逐漸也有人開始有這習慣,但始終也不是太普遍,為此衍生出廚餘的問題,既浪費也不環保。其實最佳的方法是大家落單點食物時要量人數和食量而為,寧可在食物不夠時才添加。現時仍不流行自攜膠盒外出打包剩下來的食物,而把食物帶回家也會用上很多發泡膠盒,亦不環保。承父母自幼庭訓,我經常提醒自己點了的食物要盡量吃光,媽媽甚至覺得這個做法對晚年有沒有「後福」有所影響,無論這是否一種迷信的想法,我們也應當盡量「有衣食」。「有衣食」是好習慣,近年有機構舉辦「有衣食學生」及「食晒有獎」等計劃,鼓勵大家珍惜食物, 一起做個「有衣食」的人。
 
(四)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這句話除了提醒我們要慎言外,也讓我注意到很多病菌也是經食物進入我們體內的,所以食物安全是非常重要。不能生吃的食物要徹底煮熟,購買生的食物和罐頭食品更應加倍注意。最近通過了一些出售貨品字句必須與貨品相符的相關法例,亦是一大進步,我留意到一間茶餐廳不再銷售鮑魚火腿通粉,因為售賣的不是真正的鮑魚,大家或也曾聽過牛丸沒有牛肉成份等例子,日後應有改善。除了希望售賣貨品的商人有一定的商業操守外,我們便得靠法例的監管保障我們的食品安全,希望香港能繼續保持着是一個食物多元化、多選擇的地方外,也能在食物安全方面繼續保持高標準!
 
(轉載自Career Times Online)
 
 
 

2013年8月15日星期四

電郵禮儀

早前友人告訴我他曾參加由楊鐵樑爵士主講以「禮儀」為題的講座,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所說西餐餐桌上的禮儀。英國人是相當重視用刀叉的方法和食姿的,要用叉背盛着食物放進口中,的確不是易事,不能掌握此中技巧的忠告是「放棄」不吃,實在可惜!中國人卻喜歡高高興興一桌人圍坐一起吃飯,舉筷碰杯,高談闊論。日本食的文化往往與進食西餐大相逕庭,食麵要「殊殊」有聲,兼會大讚好吃!
 
由食的禮儀我聯想到溝通的禮儀,言行舉止的技巧我們每天都在實習,而以電郵作為溝通工具在這個年代十分普遍,以往大多用於公事上,猶如公事的信件。近年隨着很多人手拿着iPhoneBlackberry黑莓,可以隨時隨地翻閱私人或公事上的電郵,收發電郵便更普遍。我也是時常捧着黑莓的,它確帶來不少方便,不過同時也增加了很大的壓力。到底是社會的節奏加快了而促使我們要多用這些隨手和即時的溝通工具,還是這些工具令社會的節奏加快了,不得而知,不得不承認的是過份使用這些工具會令身邊的人感覺不大好。

電郵的確有很多好處,相比短訊它可以發出更長的訊息,同時亦可以添加附件,並具有即時向多人或羣體發出訊息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可以單方面讓自己在許可的時間發出訊息,不似電話需要對方立即回應,在深夜或清晨都可以發出電郵。

我覺得發出和回答電郵亦有應守的禮儀,發件者必須注意打電郵的英文字母和號碼不能弄錯,應該發給誰,副本抄錄給誰,免生錯誤。我也常提醒自己每一次都要在發出電郵之前多看一遍,尤其是要核對收件人姓名,不過我自己亦難免偶有出錯。回覆或轉發電郵也須留神,尤其是回覆一個發給多人的電郵,應該只回覆發出電郵者"Reply",或是回覆所有人"Reply All",也要細想,關鍵是其他收件人需不需要知道你的回覆吧!"Reply All"或會對他人造成不必要的滋擾,可能比見到沒有餐桌禮儀的人,只是有礙觀瞻,造成更大影響。你有沒有覺得常常收到一些不必要的副本呢?另外或許你也曾收到一些道聽途說或是聳人聽聞的「醫學常識」等轉發電郵,或要求你轉發電郵才會幸運的,收到這些訊息的反應因人而異,有人喜歡亦有人覺得很無聊。我有時亦會收到一些"巨大"的電郵,一個電郵便把你的郵箱容量耗光了,請多替收件者着想吧!

我們每天都可能收到很多廣告式的電郵,來自不知名的人士,甚至是帶有病毒的,令人煩厭。但電郵也可作為很好的打招呼渠道,在某些場合或機會碰到了新認識的人,交換了名片,有很多人事後會寄上簡短的問候電郵,或是希望保持商業上的聯絡,或表示謝意,或只是打個招呼,只要說話簡短,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日後聯絡前奏。收到感謝和祝賀的電郵感覺大多良好的,我喜歡用電郵恭賀不常見面的人,或送上問候和替他打氣。如果你想令見過面的人留下較好的印象,送上衷心的感謝和讚許,用辭得宜的簡短電郵是很管用的!

但電郵始終只是主要透過文字表達,通常都比較生硬, 語氣會較冷漠,在敏感的問題上必須小心用辭。同時,在單對單的溝通上或表達一些比較複雜的程序或意念,可能留口訊會比較清楚。口訊也可以就着自己方便的時候才留發,別人也可在方便的時候收聽,語氣的表達比較清晰。口訊當然也不及用電話互相對話,可以知道對方的立時反應,亦可以找到雙方的接受點;而電話當然又不及面談,可以有眼神接觸,享有以身體語言溝通的好處。

在生活繁忙的都市和商業社會,電郵始終有很多方便之處,當我們要處理很多不同的事情或繁瑣的小事,或要與多人溝通,以至相約多人進餐,電郵始終是一個很方便的途徑,而且說話說了不能收回,電郵寫了我們可以多閱讀一遍,甚至給自己一個晚上的冷靜期,細閱細想後待明天才發出。而電郵對一些初次見面和少見面的人,亦是表示禮貌和友善的一個很好的途徑。人家跟你說話,你盡可能也要回應啊!不過回應時也要注意電郵的禮儀,那便無往而不利了。

Please do not reply to this email. This is only a system generated email to notify subscribers of the new blog article.

 

2013年8月1日星期四

事業選擇的十字路口

我小時候的志願跟很多小朋友一樣,希望長大後當一名教師,年紀漸長後在受到五位兄姊的影響下,轉而想攻讀經濟或會計的課程,以便畢業後投身相關行業,因此我最終選擇進入香港理工學院修讀會計。

我早於中七時代,已經到會計師樓的審計部當暑假工,當時連最基本的debitcredit也不曉得。畢業後至今我已經從事了六份工作,期間曾在五間機構任職,屈指一算,在現職的公司原來已工作超過二十五個年頭了。我所從事的工作全是環繞審計和稅務方面,除了首兩年半的時間曾在稅務局工作,其餘時間都是在國際性會計師樓裡工作。但隨着不同的職位,工作性質雖然都是和稅務會計有關,工作範疇卻有所不同。

現時畢業的同學在選擇職業時都存有相當多的考慮,其中一個最常見的問題就是選擇的工作和自己攻讀的科目是否須完全相同或者有直接關係呢?讀書應當按自己的興趣選科,但畢業後是否應以學以致用為原則,還是應當視大學課程為基礎訓練,畢業後可從事一些自己未有學過但覺得有興趣或有前途的行業呢?如果晉身了一些公司或行業幾個月以至幾年後,發覺自己的興趣不大,那麼應否考慮轉工呢?就算發覺自己對工作有濃厚的興趣,又應否去嘗試一些其他的工種,以確定自己有否另一方面的興趣和潛質?

這是一個很個人的問題,隨着不同人的興趣、才能、當時的經濟負擔、有沒有家室,甚至是否正考慮成家、生育等等,對考慮要否轉換工作也有影響。應否轉工是一個需經過深思熟慮的個人決定,轉工太頻密的人,他們的履歷往往會令新公司的面試官留下不大良好的印象。如果並非轉工太多,每一次的轉換能帶來新的環境、新的挑戰和工作崗位,亦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我認為最重要不要因為舊公司一時間在人事上或架構上的改變而萌生去意,大家應該細心思考自己在現在的崗位整體上是否工作愉快,是否真正喜歡工作的性質內容,或是真的希望嘗試不同的工種。大家也可多與家人或朋友商量自己的去向,或者思考一下何時才是最適當的時間轉工。遇上不可多得的新機會,當然應該慎重考慮,不要輕易放過,轉工前亦需多了解新的工作性質和環境。
 
世上是不會有兩個同樣的自我,可以一去一留,身處兩地而作出比較,最重要的是要經過深思熟慮才作決定。年青人在沒有經濟負擔的情況下可多作一些嘗試,但同時亦要明白轉換工作時所遇到的風險,可以有機會選擇永遠是一件好事。

我覺得和經常一起共事的同事的關係至為重要,因這點會直接影響自己每一天去上班的興趣和情緒。現今的工作工時大多較長,希望大家都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亦遇上合作愉快的團隊,那麼,就算工作有壓力和在高低潮時亦有摯友相伴和分享!

(轉載自Career Times Online – HR Column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