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9日星期四

進則退之、退則進之

為人父母除了希望子女平平安安之外,或多或少也會有望子成龍的傾向,既希望他們學業上會有好成績,亦希望他們事業上會有所成就。除了成績之外,我相信父母最盼望聽到別人稱讚子女的品德或行為良好,父母教導有方。

孟子說:「人本性善」,荀子則說:「人本性惡,其善者偽也」,「偽」即是「人為」的意思。其實人的性格和品行是否與生俱來的呢?還是經由後天栽培而形成的呢?我個人認為後天栽培的作用很大,這不一定是指善或惡的事情,例如性格比較怯懦、比較進取,甚至比較激進,我相信後天的影響很重要。我教導女兒時,只是本着八字真言 ──「進則退之、退則進之」,意思是就著每人不同的弱點加以鼓勵改進,過強的就算好的東西也要勸勉她不要過猶不及。女兒自小性格比較怯懦、怕事,很難叫人相信今日她能面對群眾演說,以至在林林總總的面試裡能有較從容的表現。看著當初怯懦的小女孩,經過多年鼓勵她在校學習及參賽與她喜愛的音樂和體育項目,參加選拔以加入進辯論隊,參加校際朗誦比賽等的經驗,以及在家所受到的薰陶,才以致能有現在自信的表現,實在令我感到欣慰。另外,我認為有時做事過份認真或義勇也不是好事, 這又令我明白總有些事情自己是可以幫助改善的,以教導和栽培我們的下一代。 同時,身教當然也很重要,我們不能說一套做一套。

最近我看了亷政公署微電影比賽的參賽作品,其中冠軍得主 ── 三個金幣,短短十來分鐘的微電影,感動得令我落淚。電影內容是講述兒子希望補救爸爸受賄的事實,故事追溯到已長大了的兒子回到過去,看到他的爸爸當年還是小孩時幾乎要把撿到的金錢據為己有, 兒子及時教導他兒時的爸爸路不拾遺的行徑,影響了爸爸日後不會貪污,就算家景變得不富庶也沒關係。

我希望大家能相信後天教育的重要性,多一分後天的付出,多加留意及培育我們的下一代,甚至自己,不斷努力學習,而不是只相信一切性格和行為都是與生俱來的,幫也幫不了。

身體的健康我是相信存在很多先天性的因素,有些疾病在我們出生時的DNA已經註定了,不過我們亦要做好自己的本份,好好保護身體。此外,際遇亦不由得我們控制,但往往如果我們能擁有良好的智慧和性格,可能有機會把一些厄運帶來的傷害減低,好運帶來的好處則可提升。

常聽人說一旦懷孕便要開始為腹中塊肉周張他的教育問題,此說法聽來好像有些誇張,我認為無論是要替孩子選哪一所幼稚園,以至在家裏進行學前的教育大家都應當重視,教育孩子是需要長時期的留心和關心的。家長每見到孩子有改善的機會或一些能引發其興趣的教導方法時,不要忘記第一時間與小朋友分享。當然第一時間不一定等於即時,古人說的「時而後言,人不厭其言」最管用,意即謂要找一個適當的時間和機會來教導子女。這些教導和勸勉不單只用在兒時,當子女長大了,或甚至自己與身邊比較親近的親友相處時,其實也可以找適當的時間機會互相勸勉啊!

(轉載自Career Times Online)



2013年12月5日星期四

愁緒如何自控

8日至9日,超強颱風「海燕」由東到西橫掃菲律賓中部,造成重大的人命傷亡和財物損失。風暴過後,多個國家以及本港特區政府紛紛把救援物資運往當地,以解災民的燃眉之急。我們連續幾天從電視新聞的畫面,看到受災最嚴重的萊特省塔克洛班市盡是頽垣敗瓦,滿目瘡痍。當地很多居民家園盡毀,成千上萬人甚至喪失生命,據菲律賓紅十字會估計失蹤人數更高達25,000! 電力中斷令通訊及救援工作受阻,一些人趁機搶掠店舖另一些人扶老攜幼趕快暫時撤離至其他城市。看著當地災民一臉徬徨無助,倖存者等待救援的一張張焦急面孔…你也感到沮喪嗎?

場風災令我想起二零零三年沙士的時期,電視重複播放新聞,真的不知道希望等到好消息,或是壞消息。今次出事的菲律賓其實距離我們比較遠,卻因為我們和菲律賓是亞洲人,加上很多香港人也家有菲傭或菲律賓的親友,當然也會感到息息相關,有切膚之痛,不過此危機對香港沒有直接影響,大家不必過份憂慮!

我希望與各位共同警惕在留意關心這些新聞,為他人打氣和伸出援手之餘,不宜多次重複收看電視或報章關於這些不幸新聞的報導。雖然我並非心理專家,但亦不難明白如果不停地重複接收一些令人沮喪的消息,它便不停在腦海縈繞,是會很影響自己的心情,造成陰暗面,甚至促使我們做出不理智的行動和行為。有些人亦會變得沒精打采,無心處理日常的正常事務。我亦希望和大家共同勉勵,我們在接收一些不太開心訊息的同時,應盡量在空餘時間做一些令自己開心的事情,以舒緩一下自己在工作或家庭方面的壓力,多做運動永遠是對的,尤其是在這段時間更為重要。

當家人和朋友表現得比較沮喪,無論是否受到這些事情影響,也應多些和他們傾談,分享一些自己的感受和日常生活的趣事,並且多關心他們工作、家庭或學校的所見所聞。聽說如果見到家人或朋友情緒受到困擾,千萬別對他們說:「不要想太多」,我聽來也不太明白,相信很多人會用這句說話安慰別人,再想,這個勸喻大概的意思是你要先耐心聆聽他們的訴說,並非只是叫他們不要多想。另外﹐聽說不要對受創傷的人說:「真是難為你啦」,或者:「你真是好慘」,因它會勾起人家不快的情緒。一位好朋友說如果有人向你訴苦,你最好對他說:「這件事對你來說真是不容易啊!」這句看似平淡的說話已表達出很多關心和共鳴!對親近的人還可以說:「我們可一起面對將來結伴做一些開心的事情!」

我覺得一般情形下最能開解自己的就是自己本人,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人都或會試過一些短暫的情緒失控,說出晦氣的說話,或者做出失常的舉動,但千萬不要讓不開心的情緒長時間影響自己,須自己幫助自己釋懷。朋友對我說曾經接見面試的人,要他舉出工作上一件開心的事,面試的人不知是否太緊張,或是沒想到有開心的事,竟然支吾以對,舉不出例子來!如果真的感到情緖低落不能自控也可請教專家或醫生幫忙這不是一件不可告人或羞愧的事情。

就讓我們試想起一些生活上的細節,工作上、家庭上一些開心的事情,模擬著隨時準備接受別人訪問你開心的事情。同時自己也要學會在小事中找尋開心和樂趣,盡快忘掉不開心的事情,如果感到過份困擾應尋求醫生的協助。

「放下愁緒,今宵請你多珍重」還記得陳百強的歌嗎?

我說:「收拾心情,明天願你鬥志高!」

讓我們真的懂得珍惜,關心和愛護我們心愛的人!
 
(轉載自Career Times Online)

2013年11月21日星期四

兩極化

我們經常說貧富兩極化。我認為在香港也有學生兩極化,工種需求兩極化的現象。我的女兒現正修讀大學最後一年的課程,早在今年九月份開學後馬上開始申請工作。她雖然曾在一間投資銀行當過暑期工,得到一個「回去聘請」(return offer) ,但最終她還是拒絕了這個聘請,把機會留給有興趣的人。她申請了差不多十份工作,與她的同學相比,原來她已屬申請數量較少的一類準畢業生。 

我任職的會計師樓每年都會投放很多人力、物力到本港各大院校作招聘演講 (recruitment talk) ,目的是吸引有興趣從事會計工作,並且成績優異、反應敏捷、對答如流的「尖子」學生,選擇加入我們的公司。此外,平時也有很多親戚朋友聯絡我,希望能為其子弟引薦到公司當暑期工或者長工的機會。那些被認定為優秀的學生,似乎會被幾大會計師樓爭相取錄,但對另一些學生來說,進入「四大」就好像難若登天。
 
又有很多人說,如有學生在進入大學前請教他們應如何選科,他們會建議視乎同學畢業後的出路打算。另外有些人則認為大學選科本來就應當跟從自己的興趣來抉擇,和將來的工作未必需要有很大的關係。大學生活主要是讓我們學習到思想技巧,一些人際關係和一些尋找答案的方法,不一定要學習一些專門技能,以求獲得某方面的工作。就如律師、醫生等,在美國的大學求學時,也不能先選定修讀這些專科。但是香港的大學情況卻有所不同,醫生和律師往往在唸大學時已經選定了擬進修的課程。我們聘請的畢業生雖然不是必須主修會計的,但是如果不是主修會計的同學,在應考會計師資格試之前必須先修讀一個轉型課程 (Conversion Course) ,才能参加會計師資格試,而會計師樓亦規定同事在晉升經理前已考取到會計師的專業資格。我亦留意到有些同事在可選擇的情況下,往往喜歡選擇一些主修會計的畢業生作為自己的下屬。

在競爭激烈的香港,很多人會把所有的事情提前做好,所以如果只是從就業的機會着眼,你選修的科目應當和將來的工作要有關係。很多學生早早已裝備好自己,再加上校內優異的成績,以及優越的面試表現,便有機會找到自己心儀的工作。

現時畢業生申請工作,往往把時間推得很早。本地學生明明最早也要七月才畢業,前一年的九月份已經開始張羅,參與林林總總的測試,由網上考核至集體評估,甚至有一些個案分析,最終至各式各樣的面試。就算是成績較好,對答較流利的人,也未必有必勝的把握,一些同學常感到很難找到一份自己心儀的工作,花了好幾個月也沒有著落。同時,也曾有同學告訴我他曾經同時獲得幾間公司的聘書供選擇。

有些工作有條件千挑萬選各式各樣的人才,亦有在規模較小的會計師樓工作的朋友告訴我人才難求。最近有人告訴我酒樓的洗碗工作最難聘請人手,更甚的是聽說有酒樓僱主願意提供二萬多元月薪也未能聘得專責洗碗碟的工人,可見社會上似乎出現了不少未能配對的情況。

為人父母,當然希望自己的子女找到一份既感興趣又有前途的工作,這樣可能就要從他()上哪所大學,修讀哪些科目,甚至一直追溯到他() 所讀的小學或幼稚園!無怪乎很多家長都對一些名校小學或幼稚園趨之若鶩。聽說考進這些學校的考核方法和面試題目也是層出不窮呢!


(轉載自Career Times Online)

2013年11月7日星期四

台上一分鐘

選曲有多重要?

上月我參加了在大會堂高座舉行的五人獨唱會,唱了五首獨唱歌和兩首合唱歌,演唱會圓滿落幕。功勞最大的莫過於丘曉秋老師,除了她的悉心教導外,我覺得最成功之處是她巧妙的選曲及編排,她選了一些雅俗共賞或耳熟能詳的歌曲,亦有膾炙人口的歌劇插曲,每一首歌曲均不太長,也安排每位表演者的獨唱分兩組在上下半場演出,首尾則以五人合唱作開場及謝幕,使演唱會有多樣化的感覺。

獨喝合唱有多難?

能夠獨自在台上演唱一首藝術歌曲,要具備聲樂技巧,有台風,不遺漏歌詞,開聲和收音都完美,當然不簡單。背誦歌詞便是最容易顯現瑕疵的一環,明明演出前已背得滾瓜爛熟,但出台時卻總有些微出錯。演唱時也很難每一首準確把握音準,因我們不用咪高峯的關係,要盡量用氣拋出聲音,一旦太過急速用力以求放大聲量,便容易出現輕微走音的情況,既要把氣控制得宜,又不能怯場。合唱分二部以至四部,其中以四部難度更高,事前要經過多次反覆練習及大家同意如何處理一首曲過程中的大細聲及快慢。能互相包容,互相友善提點,一同多唱多練對唱功夫肯定對各人也大有幫助。

唱歌有多好?

我自小雖然喜歡唱歌跳舞,但卻從未正式跟隨老師學習。直至十數年前在接送女兒往返幼稚園週末興趣班的空檔時間,開始跟隨丘老師私人學習聲樂,後來安排繼續每星期上課,一直追隨老師學習至今。我幾年前沒有參加丘老師領導的長風合唱團,原因是女兒年紀小,每個星期天我都愛陪伴着她而未能抽空參加合唱團的練習。當時每週只跟老師上課一次,巳經感到是天大的樂事。無論我因公事或私事有多煩惱,每次完成了那一小時的聲樂課,都能把所有煩惱拋諸腦後,就算懷着比較沉重的心情去上課,下課時總能感到心情輕鬆,哼着曲而離開。我認為可以發聲的人便懂得唱歌,當然先天條件各人確有差異,但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提升技巧,最少也可以運動一下面部和牙關的肌肉。從一個較技巧性的角度來說,學習聲樂後說話時可運用比較高的位置發聲,聲帶發炎的機會亦會較低。另外我覺得唱歌的咬字亦非常重要,有語言天分的人當然有幫助,有上台朗誦、講故事或者演講經驗的人亦會有優勢。

表演無TAKE TWO!

表演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除了技巧外,在台上的台風,要做到既不太誇張又不太木訥,談何容易?要用聲音的技巧,面部的表清,身體的語言,感染觀眾,要達致有所觸動的層次就更加困難。比較嚴格的表演都不可有「重來」的,無論排練一百次都能準確無誤,上台表演時的第一百零一次如果稍有差錯,就是觀眾看到的全部,很可惜也不能再來一遍。這就是表演最困難、最富挑戰性,亦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表演者為了一刹那的演出,背後都花了很多歲月、心血,力臻完美。

齊來歌唱!

唱歌的確對抒發情感、舒緩壓力很有幫助!大家不妨多唱歌,也多欣賞別人唱歌及各樣表演,平時講話也多注重咬字,或者多向別人訴說故事和心情,這亦有助於提升表演技巧!

.
(轉載自Career Times Online)


 

2013年10月24日星期四

悼念三哥

上月二十五日,我的三姐夫不幸離世!他與血癌病魔搏鬥了九個月,早有心理準備沒有痊癒的辦法。他非常勇敢,大概是有基督教信仰的關係。喪禮在上星期六在灣仔教堂舉行,完全依賴他的姪兒們的悉心籌措,我自己不是教徒,但也覺得這是我曾參加過的喪禮中, 無論是有宗教或沒有宗教儀式, 最溫馨及流暢的喪禮。他強調以「生命的讚頌」為題,所有程序,讀經、詩歌以至誦讀他的生平,早前已由他親自撰寫。我自薦與女兒加插合唱 Amazing Grace 一曲

希望三姐能盡快走出傷痛的陰霾!我家會進行裝修,準備迎接三姐同住,以後一家四口了。



昨晚聽朋友說:Today is a blessing. Tomorrow is not a promise! 我們實在應該好好珍惜每一天,以積極和樂觀的態度面對未來。我還是記得慧雲李(Vivien Leigh) 在電影《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中最後說的一句話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明天便是新的一天開始 (又是新的希望!)

以下是我在三哥紀念集中的文章,與大家分享:

三哥:

在你今次患病前,我們不常分享心底話,以前我只覺得你多年在稅務局工作的經驗,令你說話帶點官威。過去幾個月,你卻變得謙卑、親切,非常勇敢,也常說「多謝」!我亦趁機多與你交談,逗你開心,和你出外吃飯!
       
還記得中三那年的夏令營,沒有三姐在旁,你和你那些熱心的教友們的確令我感到尷尬,但我明白你也是想導我向善。雖然我沒有加入你的信仰之列,但向善之心應沒有令你失望吧!

今年三月,我悉心安排你七十歲的生日晚宴後,最高興是隨後看到你終能為三姐在鴛鴦飯店慶祝她的生日,好一對鴛鴦比翼!能分其身,終不能分其心,耳邊彷彿還聽到數十年前在教堂響起「直到萬代」那句聖詩的旋律!

三哥,以後就讓我代替你照顧三姐,一生一世!

(轉載自Career Times Online)
 





2013年10月10日星期四

最高工時

繼兩年多前開始實施最低工資之後,很多人紛紛議論要訂定最高工時。由於人的體力是有限的,在進行一些需要勞動和體力消耗的工作時,工作時間不能太長。但是一般在辦公室內進行的工作,以腦力為主,除了在辦公時間外,其餘在家或在外公餘時間的工作,又可否計算在最高工時內呢?

一些很努力工作的人士被人冠以「7 24 的稱謂,意即每星期七日,每日廿四小時也在工作。有一些工種以工作時間長而見稱的,例如金融界的投資銀行,又如我從事的會計師樓工作,亦被公認是工時較長的工作。在會計師樓中尤其是從事審計工作的同事,因為隨着大部份客戶的公司都是以十二月或三月作為年結的關係,可能有大概半年的時間屬繁忙月份,工作至深夜也不足為奇。

至於放假方面,很多僱主也會在特定情況下讓僱員放事假,例如會計師樓會讓同事放温習假和考試假,旨在方便同事盡快考取會計師的專業資格,其他專業人士亦然。在流感高峰的季節,則常有同事放病假,染上流感等具傳染性的疾病,當然宜留在家中休息,但是如果只是一些小毛病,我認為是否需要告假要視乎自己手上的工作是否緊急,這與個人的責任感也有關係。學生的情況亦然,有很多學生可能是因為不願意上學或參加測驗才告病假的。我明白有時工作進度緊迫, 上班一族假期可能亦要上班。不過, 如果情況許可的話,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盡量爭取在週六和週日時好好休息,遇着生病便應留在家中好好睡眠。對常在星期一告病假的人,難免讓人有點懷疑。

現代上班一族很多都手持「黑莓」Blackberry,變相是長時間也在工作,這並非是健康的現象。不過,我也習慣了假期時用黑莓,常常提醒自己只閱讀來件,盡量不要回覆,但很多時也不能自控地盡快回覆,如是者電郵就像打乒乓球般一來一往。除了睡眠、看戲或看演唱會的時間,其他時間我也在工作。其實現代的小朋友和年青人亦然,只不過手持的換了是智能手機iPhone,一有空閒便WhatsApp和玩網上遊戲,腦筋不停地工作!

我並不是醫學專家,不知道多動腦筋對我們的腦筋以至身體健康到底有正面還是負面的影響,只知道長期打黑莓和智能手機太多對雙手會有影響,神經也會比較緊張。另一影響是也許不能集中精神處理其他事情,但另方面也可學習一心二用的技巧,訓練腦筋的反應。 在這我也想和大家共勉,要盡量抽出空閒時間,給腦筋一些休息,要有充足的睡眠,爭取機會在週六、週日享受一些悠閒的活動,和友人傾談進餐,閱讀書籍和看電視、話劇、演唱會,都是一些可以使腦袋歇息的時間。

工時應隨着工作需要和自己的能力而定,請記着經常保持清晰的頭腦,爭取休息,工作效率可能比長工時的效果來得更理想。



(轉載自Career Times Online)
 


2013年9月26日星期四

直升機父母

很多人用「直升機父母」這個貶詞來形容父母過份關心和監察自己的子女,我卻認為直升機也有很多種類,包括: 偵察機、救援機、甚至有表演花式的直升機等。在一般情况下,直升機飛到天上和地面會保持相當距離。我經常說父母和子女當然希望能維持一種親密關係,但父母必須明白任何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父母很慶幸地把一個小朋友帶來這個世界,為此當然心懷感恩和對子女關愛有加,但父母亦必須明白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立生命,不能視自己生命的意義只在於養育子女, 一味只顧配合子女的生活而完全忘了自我,這樣也可避免為對方和自己造成很大壓力。

當然父母和子女有這樣密切的關係,並非兩個互不相識的人,各自有自己的生活。父母在生命中得蒙上天賜予子女,自然希望和他們分享自己生活的各方面,把自己的所有知識、技能全部傳授給他,也把自己累積了的經驗與其分享,但父母亦必須明白子女有他們自己要走的路,放手讓他們探索自己要走的路。其實最理想的做法是我們能像救援直升機一樣,遇到子女有問題時要適時幫助解決,否則便應像身處直升機般,遠遠的在天空上眺望着地面的景色,讓子女可獨立和自由快活地成長。這做法並不等於是一部偵察機,每一刻都在監察着地面的行動,遇到一些違規的情况便立即撲下來阻止。有時候我們也可當一下花式直升機,在空中表演一些自己熟悉的技能,讓處於地面的子女可以觀賞自己的技巧和成績,觀摩學習一番。

作為父母,直升機對我們最貼切的比喻就是為人父母的心情就像乘客坐在直升機上的心情。我們不是「衝上雲霄」中的飛機師,也非習慣在空中飛行的機艙服務員,一般乘客坐在直升機上難免會忐忑不安,亦有些戰戰兢兢。能有機會坐直升機始終是賞心樂事,但少不免也會有些憂心。養兒一百歲,何止常憂九十九?

親愛的子女們,當有一天你們也變成坐上直升機的父母,屆時你望着地面的風景和自己膝下的兒女,你便會明白做直升機父母那份刺激、愉快、忐忑、擔心,不知何時才應該下降,對地面的人施以援手的心情。

(轉載自Career Times Online)

2013年9月12日星期四

處人事誰能運籌?

寫有關人力資源的Blog,好處是不需要費神想想應從衣、食、住、行哪個範疇着手寫文章,但人力資源並非我的專業,總擔心會有濫竽充數的感覺,於是更要動動腦筋。既然寫有關人力資源的Blog,我想先表揚一下「人事管理」這項專業。

在近數十年香港已經從製造業轉型為以服務業主導的社會,製造業雖然已經進化成倚靠機器幫助生產,但嚴格來說機器也須以人手操作,在商業或專業方面就更需要注重人力資源了。這數十年來社會上出現了大批專業人才:醫生、會計師、律師、則師、工程師等,以至從事各項專業服務的大型事務所。以會計師樓為例,最大的三項支出分別是租金、薪金和保險費。

大家有否發現以前負責職員事務的部門稱為人事部 (Personnel Department),現在已改稱為人力資源部 (Human Resources Department) 。人力資源管理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已經漸漸成為一個專科,有很多大學也有開辦這個本科課程。營運部門經常覺得人力資源部諸多限制,諸多挑剔,無緣無故定立很多程序和設定很多規條,甚至為評核同事工作表現優劣定下限額。有人覺得:「他們根本不明白我們的實際運作」,「他們不知道我們想得到甚麽」,甚或覺得:「他們訂定了很多冷酷無情的規條,不明白民間疾苦!」其實我們從事專業會計這個行業,售賣的是我們的專業服務,既要聘請好的人才,也要留得住人,留得住心,員工賣力,得以晉升,對上司、下屬、機構本身和僱員本身造成四贏局面。但是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談何容易呢?

我曾經在其他文章內分享面試之道,一些受人歡迎、很多人想加入的公司,是人求事;反過來說,如果你的公司不是太受僱員歡迎的話,可能就是事求人。如何令到公司成為受歡迎的僱主呢?是否單靠薪酬吸引人才呢?舉凡公司的形象,尤其是作為一個僱主的形象,以至招聘,訂定薪酬,晉升的級數和基準;如何可以留住一些好的僱員;如何獎勵一些表現出色的員工,但同時又可以令一些表現不俗,但又未達到「尖子」級別的員工安心工作;甚至在經濟不景時,如何採用減省人手或裁員的方法等都是人力資源管理須注重的事項。除了須熟悉僱傭條例外,處理手法亦是一大學問,尤其是一些大機構,辦事處遍佈各地區,更須訂定一個统一的制度。我們最大的僱主──香港政府,以至一些公營機構,例如醫院管理局或我任職的國際性會計師樓,人力資源管理都非常重要,甚至可謂是成敗的要素之一。

人力資源管理需要設立一套系統和很多條文,當然管理人員可以在設計和執行上提出一些意見。制度是死物,始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最重要的,人力資源管理總該留下一些不違反法例或大原則下的空間。我亦認為訂定制度的人員應和用家互相溝通。在一些大機構內,除了有一個人力資源總部,在地區或部門亦有負責人力資源的同事,兩者之間應多加聯繫和溝通,才能制訂出一些能上行下效的制度。

從狹義來說,我們每人每天都在處理一些人事管理問題。我自己也在每天學習,或許沒有絕對是與非,亦因為你面對不同的人,處事需因人而異,你不妨自己細想一次,又或者和自己可信賴的人商量一下。但有時或會覺得很多事情似有天意的安排,有幸有不幸。到底多少屬天意,多少是人為呢?從這些年的工作和處理人事的經驗,令我感觸良多:

水能載舟亦覆舟,問天意總不洩漏!

人可成事或敗事,處人事誰能運籌?

管理人事亦形同我們每天處理的人際關係,並沒有一個公認正確的做法,亦無人能說自己絕對運籌帷幄 ,但我覺得總有較好或較差的做法,謀求更佳的方法,不能只是望天打卦或怨天由人,宜自我反省,力求進步!
 
(轉載自Career Times Online)

2013年8月29日星期四

食得是福

有人說進「食」是人類最基本的要求,同時,很多人也視之為「衣、食、住、行」四者中最高的享受。進食是需要有健康的體魄和開朗的心情,才能盡情享受食物,食得是福!香港享有「美食天堂」的美譽,最近和食物或食肆相關的一些報導,令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事件,我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二:
 
(一)           食肆捱貴租
 
我經常在港島區,尤其是銅鑼灣區活動。我留意到該區繼一間知名的粥店關閉和一間雲吞麺舖搬遷後,最近也有茶餐廳結業。聽說一個小小舖位的租金加至四十多萬元,老闆付擔不來,唯有結束茶餐廳的業務。我也聽過不少例子,老闆同樣是因為租金的問題而要搬遷或結業,縱使是自己擁有物業的老闆,亦有人寧可把店舖租給別人而不願繼續經營。租金昻貴是很多零售業面對的最大問題,他們往往要搬到一些租金比較便宜的地方或轉為「樓上舖」經營。對一些習慣了某茶餐廳口味的茶客來說,該些店舖結業或搬到老遠始終也是一種損失。
 
(二)           有麝自然香
 
不知大家有否留意到最近銅鑼灣有一家拉麺店新開張,聽聞排隊輪候的時候最少也要九十分鐘,甚至長達數小時,但仍有很多顧客對其趨之若鶩,願意花時間排隊以嚐到一碗近一百元的拉麺。很多人都鍾情的茶餐廳咖啡奶茶、雲吞麺舖、粥舖、甜品店,甚至是幾乎獨沽一味只售賣一、兩款早餐的茶餐廳,很多時也其門如市。另外,更有很多茶餐廳是內地遊客慕名而來的,他們預先記錄了那茶餐廳的各種特色菜式,務求在行程中一次過盡量飽嚐其心水選擇。原來光顧香港某某茶餐廳,已變成是內地自由行遊客的一個主要行程!
 
(三)           食得唔好嘥
 
提起茶餐廳的早餐,我往往都覺得內容非常豐富,大部份人很多時候也不能把食物全數吃光,但為了要顧客達到最低消費,茶餐廳往往把套餐的價錢抬高,同時亦增加份量和內容,這樣容易會產生很多吃剩的東西,造成浪費。午餐、晚餐的情況亦然。在外國及中國內地都很流行「打包」的情况,意即把吃剩的食物包好外帶回家。香港逐漸也有人開始有這習慣,但始終也不是太普遍,為此衍生出廚餘的問題,既浪費也不環保。其實最佳的方法是大家落單點食物時要量人數和食量而為,寧可在食物不夠時才添加。現時仍不流行自攜膠盒外出打包剩下來的食物,而把食物帶回家也會用上很多發泡膠盒,亦不環保。承父母自幼庭訓,我經常提醒自己點了的食物要盡量吃光,媽媽甚至覺得這個做法對晚年有沒有「後福」有所影響,無論這是否一種迷信的想法,我們也應當盡量「有衣食」。「有衣食」是好習慣,近年有機構舉辦「有衣食學生」及「食晒有獎」等計劃,鼓勵大家珍惜食物, 一起做個「有衣食」的人。
 
(四)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這句話除了提醒我們要慎言外,也讓我注意到很多病菌也是經食物進入我們體內的,所以食物安全是非常重要。不能生吃的食物要徹底煮熟,購買生的食物和罐頭食品更應加倍注意。最近通過了一些出售貨品字句必須與貨品相符的相關法例,亦是一大進步,我留意到一間茶餐廳不再銷售鮑魚火腿通粉,因為售賣的不是真正的鮑魚,大家或也曾聽過牛丸沒有牛肉成份等例子,日後應有改善。除了希望售賣貨品的商人有一定的商業操守外,我們便得靠法例的監管保障我們的食品安全,希望香港能繼續保持着是一個食物多元化、多選擇的地方外,也能在食物安全方面繼續保持高標準!
 
(轉載自Career Times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