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2日星期四

高效率≠長工時

我加入會計這行業不經不覺已經三十多年。其實中學時代我是唸文科的,直至預科也是修讀歷史和文學,但因為是家中老么的關係,看到哥哥姐姐不是修讀經濟便是會計,自然也會考慮選修這兩科。預科考試成績未如理想,我未能入讀香港大學的經濟系,結果選擇了理工的會計系。我從未細想其實自己會否喜歡從事其他行業,只一心一意投身會計業,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仍對這工作很感興趣。由於哥哥姐姐曾在會計師樓工作的關係,我唸中七時已在會計師樓審計部當暑期工,畢業後被兩所會計師樓取錄,在其一上班兩個星期後,因獲悉被稅務局取錄,爸爸認為政府工作比較穩定,於是我便加入稅務局。在稅務局工作了兩年多後我決定往外闖,加盟當時八大會計師樓之一的稅務部試試自己的實力。

稅務一般被認為是行頭比較窄的行業,但是我多年以來在會計師樓工作則感受到其多姿多彩的一面。隨着身處不同的職位迎接種種不同的挑戰: 我有機會接觸很多有關會計、稅務、以至軟性技巧的培訓和被培訓的工作,參與客户的會議,向記者發表對香港財政預算案的看法,以至近年獲邀參與了特區政府的諮詢委員會工作,應有盡有。

我在面試時常問畢業學生為何選擇稅務工作,答案通常是稅務部可提供一個較穩定的工作環境,因為審計同事幾乎每天都要到不同客户的辦公室工作,甚至在辦公室內亦沒被編定一個固定座位。但是從事稅務工作,尤其是初年,留在辦公室工作的時間相對較多而較少需外出。另一個選擇稅務的原因是他們覺得工作時間較短,其實這點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雖然稅務工作也有繁忙期,一般來說是在替客戶呈交稅務表限期前的數周,而稅務計劃則是整年和經年也需進行的,但所需的人手相對較少。至於審計部同事可能整個上半年的時間都較忙碌,除了處理每一年重複的核數工作,同時亦有機會遇上客户的收購合併、融資等計劃,因而需要做會計報表等。這些不經常的工作,隨着客户數目的增多,同事變了經常性地做著這些不經常性的工作,而審計工作所需的人手亦較多。

會計界隨着內地市場的開放,有很多從事審計的人,經過兩三年後,便會轉投客户在香港或內地的財務部或會計部工作,最終亦有一些會當上行政總裁。有統計指美國的行政總裁,大多是會計出身的。從事稅務工作的確是不及審計那樣需長時間工作的,最重要的是能幫助客户解決他實際交易上的一些稅務問題。我經常笑稱稅務計劃像廣告公司的"度橋"模式,要隨着客戶需要度身訂造一個既有助商業運作亦具稅務效益的計劃。

我當然明白無論是從事審計或稅務工作,不光是看工作時間的長短,更應重視做事的效率,稅務工作雖比審計工作花較短時間,但不等於效率較低。會計師樓是按時收費的,客户絕不會因為我們的效率低令工作時間長而仍按實際工作時間付費的。

最近有一位記者與我進行了一個簡短的電話訪問,問及工作時間長是否對員工的升職更為有利。我一向主張"work smart" 而非一味"work hard",因此我清楚表明不會因為看見同事比我早上班或遲下班而表示格外欣賞。就工時而言,如果同事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工作,既能令客户滿意又可按實際付出的時間而收費,當然是最理想的。從管理層的角度而言,一個工作一小時而能收到別人要做兩小時工作才能獲得相同價值的人,當然比工作兩小時卻只能收一小時價值工作的人優勝,可見不能只以工時的""定高低。接着記者作了一個假設,如果有兩位同事質素和效率表現相約,只有工作時間的長短不同,考慮晉升其一時會選擇哪一位。我認為若兩位同事每個工作小時都是可以因有效率而收到費用的, 則能替公司取得更大績效的人,理應得到更多鼓勵,但這亦要視乎兩人的整體表現。可惜最終卻被誤以為我鼓勵員工拖長工作時間和「磨爛蓆」。

現時一般來說在會計師樓的工作時間確是比我入職時長,而在投資銀行工作者更甚。考慮投身會計行業的人,大多希望有一個好的工作氣氛、學習及發展機會。很多會計師樓會把資源投放在培訓上,包括提供工作技能或應付專業考試的培訓,通常剛畢業同學在入職後的兩三個月內大部份時間都在參加培訓。我認為能和自己年紀相若的同事共同學習和工作是一件有趣的事,而能接觸到不同行業的客戶及汲取不同經驗亦是可貴的。若讓我再作一次職業選擇,我想我仍會投身稅務行業,亦鼓勵有志入行的朋友親身感受一下箇中的苦與樂。

(轉載自Career Times Online – HR Column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