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4日星期四

與通訊科技的愛恨交纏

女兒到美國當交換生,轉瞬過了五個月,計劃上月完結,她已回港共聚。早在她出發前兩星期,我買了一部iPhone,以便通個FaceTime、Tango、Viber等和她免費在網上通話,及可通過WhatsApp來往及互傳相片。分隔兩地時嚐到美味的食物可以立即拍一張照片傳送給對方,感覺的確很親近。

通訊科技的發達為我們帶來很多的方便,有一些遠在他方的親友,或是一些不常見面的朋友,如果大家都慣用智能手機,便可以經常送上長短的問候語、相片,以至分享網上流行的有趣短片,往往很快便會得到即時的回應。關係密切的人,就如親友在遠方的日子,大家傳了很多短訊,感覺就像與對方即時說話。偶爾收到親友傳來的花朵照片,雖然不是收到真正的鮮花,但感覺還是相當溫馨!

通訊科技的發達當然也帶來很多工作上的方便,我便是經常攜着黑莓(Blackberry),在任何時間地點亦可以閱讀公司的電郵,雖然會感到一定壓力,但另一方面確是帶來不少方便。

不過,通訊科技的發達同時亦帶來不少煩擾。最常見的就是收到很多廣告電話及訊息,雖然現時有私隱條例的保障,但我發覺未必所有機構都有提供申請拒絕接收訊息的回郵方法,就算有提供回郵的機構往往亦會向你索取更多資料,才會接受你拒絕接收電郵的要求,電話接到的廣告亦如是。

除了這些來歷不明的通訊外,電訊科技亦同時帶來一些不便。最常見的就是發電郵者向一大群人透過電郵提出問題、開會安排或活動的日子時,很多人都會選擇回覆所有人(Reply All),而不是單單回覆發件人(Reply)。我記得從前寫過,除非你覺得你出席與否或是答案內容會對其他的人有所影響,否則請大家留意一下電郵禮儀,不要每次也按「Reply All」!

另一種情況就是很多人都喜歡組成WhatsApp Group,如果WhatsApp Group的群組很大,而當中對話只涉及兩、三人,其他人未必有興趣或明白談話的內容,卻「被迫」接收很多WhatsApp,則不大理想。因此我認為用WhatsApp Group亦要注意禮儀。如果只是兩人之間的事情,跟其他人未必有關係,請用單對單的形式通訊。

另外無論是電郵或WhatsApp,我們都會收到朋友傳送來的一些健康訊息、飲食資料、世界各地的奇聞奇景等,如果透過電郵的形式收到,很多時都會充塞着你的郵箱,超過公司授限的用量。有很多人一旦發出訊息,便會假設對方即時閱讀,其實一些趣聞、趣事、圖片、音樂,繁忙的人往往未能第一時間閱讀,所以奉勸各位在發出一些消閒和比較大的電郵時,不要假設對方立即閱讀,亦要顧及對方的郵箱會否有點吃不消!

有朋友告訴我現在時下的人已經發展到一個階段,就是大家同桌吃飯,席上坐得距離較遠的人,寧願選擇使用智能手機WhatsApp,也不會面對面交談。如果我們過份利用智能手機或者Blackberry通訊,時刻變成「低頭一族」,除了會令到我們手部及肩頸過份疲勞外,亦始終不及面對面傾談,有眼神接觸及注意到身體語言反應來得親切。更甚的是會令到我們溝通的能力下降,不懂得用語言表達,而很多時這些短訊裡使用的文字亦是一些比較口語化的文字,對寫作亦沒有大幫助。

我相信很多人都感覺到現在和人交往或用膳時,常會見到對方過份使用智能手機、手提電腦或黑莓,我自己亦經常提醒自己要注意這問題。奉勸大家如果有其他人在席的環境,要避免只顧做低頭一族,以免令到在席者感到有一點煩躁和不安。大家共勉之!

(轉載自Career Times Online – HR Columnists)

 

2013年6月20日星期四

與天王天后齊 Keep Up

我經常說世上最有威力的兩種表達模式就是演講和音樂 (The Power of SpeechThe Power of Music) 。我支持學生從小學開始就有機會接觸朗誦和音樂, 參加校際朗誦節和校際音樂節等活動。演講當然有無比的感染力,舉凡總統選舉、宗教佈道,以至一些讓人津津樂道、網上廣泛流傳的名人演詞,例子比比皆是。音樂方面呢?很多人說樂器奏出的聲音無論有多鏗鏘也不及人聲漂亮,而歌曲正包含了音樂和演講兩個重要元素,既有曲亦有詞。
 
我從小沒有機會在校外學習音樂和舞蹈等,直至女兒上幼稚園時,由於要陪伴她往返週末興趣班,於是訪尋老師趁此空檔時間學習唱歌。機緣巧合下我有幸跟隨了丘曉秋老師硏習聲樂,一學便是十多年,每星期一小時的課,現在仍只能自稱為中班生。學習聲樂的路是很漫長的,它雖然很有感染力,也很講求技巧,很多即場表演也容易令觀眾動容,甚至起了疙瘩;但欠缺的是容易被人模仿,聽一遍便能瑯瑯上口的效果,所以總不及流行曲受歡迎。聽流行曲可選擇購買唱片,唱片中歌星的聲音當然比較理想,卻不及在演唱會上欣賞歌星的現場獻唱歌星的演唱配合很多舞蹈、舞台走位、燈光、音效等元素,儘管即場演繹也許有較多瑕疵,卻使人覺得格外投入和有親切感,令人耳目一新。
 
我喜歡看現場演唱會,尤其喜歡在紅磡體育館看採用四面舞台設計的演唱會。較小型的場館人數不多,現場氣氛不夠震撼;比紅館大的場地,坐在後排要透過觀看電視螢幕才能看清表演者,就算有幸坐於前排也未必能一窺舞台的全豹,親切感始終較為遜色。
 
近年令我留下較深印象是劉德華和鄭秀文的演唱會, 在演唱會上看到兩位天王天后均keep得很fit, 載歌載舞,最令我佩服的是他們的歌迷來自各年齡組別,這是因為他們常有新作可吸引和感染不同年代、不同愛好的歌迷,從這一點觀眾可以看到他們不斷努力革新和有無比熱誠。或許因為我也是有社會經驗的人,除了明白歌星上台表演時那份成功的喜悅,更有共鳴的是他們一些居安思危的心態,今次如此成功,下次又會否繼續受歡迎呢?受歡迎程度到底能維持多久呢?
 
我喜歡看演唱會,雖然有很多獻唱的歌曲我都不太熟悉,但我認為最成功的演唱會是能令觀眾聽到不認識的歌曲時,在演唱會後會追查歌曲的名字,甚或會有購買唱片的意欲,回家後歌曲更會在腦海中不停地縈繞,我相信能收到這樣的效果比觀眾對所有歌曲都熟悉,都能跟着歌手唱和,更能顯出演唱會的成功。
 
經常有人標籤「八十後」、「九十後」,大家請不要忘記其實我們全都是「活在一零年代的人」。無論我們生於那個年代,最重要的是能與時並進,要 "Keep Up"。我們未必能像一些天王天后把自己的身形keep得那樣fit (也不要忘記多做運動啊!) ,但我希望我們能如他們一樣keep up自己,keep up自己的努力,keep up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知,聽着時代的脈搏。我們不需要每件事也走在時代的尖端,或做最時尚的事情,但我們對周遭發生的事情,對不同年齢的人的想法,都宜多發現,多理解。
 
我們一零年代的人,要與天王天后齊 "Keep Up",共勉之!
 
Keep Fit with your Body for a Good Shape to Show,
Keep Up with the Crowd for your Mind and Soul!
 
 

2013年6月6日星期四

暑期工如何「見功」?

趁暑假即將來臨,我希望和大家分享當暑期工怎樣才可收到最大功效。近年很多中學畢業生和大學生都很喜歡當暑期工,當暑期工各人有不同的原因,或是為了幫補學費,多賺點零用錢,或符合學習課程的暑期實習要求,依我所見,後者的暑期生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方面是希望讓自己有一份得體的履歷,另一方面是希望透過當暑期工,及早對自己有興趣的工作多加認識及汲取一些經驗,並從工作中增加一些人生和社會經驗。

近年我注意到應徵暑期工的人愈來愈多,而並非很多公司也開設暑期工職位,即使如我任職的會計師行有聘請暑期實習生,相對全年聘用以千計的長期僱員,暑期生名額每年也只有數十位同學,僧多粥少,同學相對地愈來愈難覓得心儀的暑期工。需知現在應徵暑期工的時間愈來愈早,很多學生早在半年前甚或九個月前已經開始申請,所以奉勸大家如有興趣應徵暑期工,必須盡早籌謀。現在大學院校也會為學生提供專門的就業指導及資訊,包括提供一些應徵暑期工的門徑,大學生可留意大學就業指導部門發放的公司招聘資訊。以我所知,一些銀行及大機構,對表現理想的暑期實習生,待他們畢業後再次應徵長工時,會給予優先考慮。我亦留意到其他受歡迎的工種,例如迪士尼樂園,不論到樂園裡或辦事處工作,也是很多學生喜歡嘗試的工作。

怎樣才能把暑期實習經驗漂漂亮亮地寫在履歷表之餘,亦可以達到更佳的效益呢?首先在我們應徵暑期工前,要清楚知道自己當暑期工的目的何在。如果是希望多認識某一個行業或工種,同學應該在應徵前先透過互聯網或者與長輩、朋友或同學之間交流,嘗試多認識這個行業或公司。一經取錄,暑期生須對公司的背景和自己的工作範圍有一定的認識,待上班時才可事半功倍。除了做好前期的準備外,在工作期間應盡量體驗,除了做好被分配的工作外,亦可把握機會多些接觸其他部門或小組的同事,觀察一下公司的文化,學習辦公室的基本禮儀。因為暑期工的時期通常比較短,暑期生未必有接受培訓的機會,自己負責的工作又未必能從頭到尾參與整個過程的每個工序,可能只是負責流程中的某個小部份。我建議情況許可的話,可多閱讀有關整項工作的手冊,虛心地請教其他同事,雖然只是在流程中參與了一個小小的步驟,也可嘗試了解整個流程的來龍去脈。

多些與人接觸當然也會獲益良多,這點亦是暑期實習生體驗工作和將來踏足社會時處理人際關係的最佳方法。我注意到同事一般來說會對暑期生特別友善,不過,可能因為實習時期短的關係,同事或許覺得暑期生不能幫上太大的忙,未必會花太多時間細心指導,暑期生只能多些主動求教。就算所做的工作未必是自己心儀的工作,或者未能配合自己期望將來投身社會的工作,亦應該多理解整項工作的工序及主動提出幫忙,把握每個小小的學習機會,就算只是負責影印或校對文件,或負責簡單的聯絡工作,也可以想想如何把這些工作做好,這樣才不會覺得自己的工作枯燥無味,亦可理解到其他人的工作範圍。

炎炎夏日,我們的中學畢業生和大學生可以有很多選擇,無論是作暑期的短期學術交流,報讀暑期課程,出外旅遊,甚或賦閒在家。同學如果選擇當暑期工,必須盡早申請,做好準備功夫,在工作時盡量理解工作流程,把握機會多與人接觸,主動發問,過程中亦主動認識更多朋友,暑期工過後可繼續保持聯絡。同學畢業後是否最終加入這所公司成為一份子並不要緊,最重要的是利用暑期實習機會汲取到一些待人接物和上班一族的親身體驗。

希望同學都能有一個很有意義的暑假!
 
(轉載自Career Times Online – HR Columnists)

2013年5月23日星期四

母校教曉了我許多

在學生之間和網絡上不時流行的話題之一是名校教了我甚麽之類的文章,有時會引發一番討論。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作為昔日名校生的體會,讓大家看看錢幣的另一面 ("The other side of the coin")

生於中產家庭的我,就讀於賽馬會官立小學,六年小學生涯每月只需繳交五元學費。升中考試那年,心無異志,我的第一志願就選擇了庇理羅士女子中學,原因是兩位姊姊都在此就讀,即使當時或可選更有名氣的學校,亦決定以此為首選。而幸運地我考入了這所學校。

兩年多前我參加了母校120週年校慶活動,席上聽到學校的歷史,在當年「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爭取開辦一所給貧窮女學生就讀的政府學校,當時需要經過一位英國紳士連番爭取方能成事。席間有多位舊生的翹楚及嘉賓上台演講,最後一衆站立唱校歌,我高高興興地準備引吭高歌,誰知唱至第二句,眼淚已不受控制地奪眶而出,無法唱下去,想起昔日在校的點點滴滴……

你知道嗎?一個中產學生進入一所官立學校也有遭人冷眼,受人排擠的經歷。我就是一個例子。當年的我體弱瘦削,報名時也見頭暈,需要塗藥油。爸爸上班時開車送我上學,媽媽接我下課,以致同學也取笑我為「嬌嬌女」,小息時「唔受我玩」,不到一周我便懇請媽媽別再接我放學。同學們又看見我的飯盒比她們的精美,餸菜也較豐富,不經意會有些熱諷。不過,除了剛開學數月時這些酸酸的經歷外,隨著同學漸漸地接受了我,其餘的中學歲月盡是一些美好的回憶。 

我由中文小學升上英文中學,當年除了中文科外,其他科目也是以英語教授的,從同一小學升讀這所中學的別無他人。我對當年能聽懂多少,已不太記得清楚,只覺得由英語課到英史課,聽到老師們的娓娓「英」聲,都讚嘆不已。猶記起當年參加校際個人英語朗誦比賽不甚普遍,我是唯一一位在中一自願報名參賽的學生,老師便在小息時單獨教我朗誦英詩。又記起中二那年就開始有英文語言訓練的課(speech training)Miss Lui在第一堂便要我們每人帶一面鏡子回校,對着鏡子說:"I am very well, thank you!" 四十人整堂的時間只個別反覆朗讀一句說話,要咬唇見舌。接着老師就教我們拼音符號 (phonetic symbols),學會了就可以翻查字典知道所有字的讀音。我知道今時今日不是所有學校也會花時間教授這個課題,聽電子辭典便有人聲發音,何必周章?但我們真的不值得學拼音符號嗎?

當年學習英文的機會比中文還要多,但影響我至深的仍然是中四至中七教授中文的温老師,令我認識了很多中國文化、文學及語言方面的知識,亦學會了廣東話的九個讀音。班上同學都會被個別抽問某一個字的廣東話的調聲,所有同學需學會調出九個聲調。最近廣州人士爭取保留廣東話方言的特色,香港人也有和應。我覺得要別人尊重你的方言,自己一定要先把它讀好,字正腔圓。除了要戒除「懶音」外,一些常見的讀音亦不容有錯。娛樂圈中人要知道緋()聞只得一個讀法,政府官員亦請了解證劵()、醫療劵() 、擴()建的發音,粵劇老倌也請唱好「男」(n音母,別於藍)兒膝下有黃金」,「男(n), (n)有別」。請大家要鍥()而不捨地糾()正錯誤的讀音,不要重「蹈」覆轍(是舞蹈的「道」音) 。如果大家有細心留意的話,會發現電視台新聞報導員和古裝劇演員通常也把讀音拿捏得很準確,但一些電視或電台的節目主持人卻不能把讀音搞好。正確的讀音其實收錄在中文字典內,只要肯花少許時間查考便不難找到。

經常有人說,名校和非名校的分別在於名校的學生對母學的感情特別深,其實就算你並非畢業於一所名校,只要你細細咀嚼,也不難發現你的母校也教曉你很多吧!其中有正面教材,也有反面教材。自小教女兒「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至於吸收多少,得着多少,就是「飲河之鼠,各充其量」;「同檯食飯,各自修行」!

沒有閱讀太多課外書籍的我,中文基礎絕大部份建立於當時老師上課時所教授的知識和故事,但對我而言,這些卻令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一些詩詞和中國文學、文化的知識一記下來便是數十年,畢生受用,並啟發了我寫對聯的興趣,最令我高興的是試對了老師當年所題及的一對絕對:

對頭是:歲寒三友,左種松,右種梅,中總種竹(平上去入聲)

我對以:北觀四方,南懂坐,西懂臥,東懂棟篤

於此鳴謝替「棟篤笑」立名的人!

 

2013年5月9日星期四

母親節念《燕詩》

年紀稍長的一輩經常懷緬昔日的人和事。隨着時代巨輪的滾動,很多事物都在改變中。我們或會慨歎一些優良傳統已逐漸消失,同時亦會驚歎科學的進步帶來不少得著和失落。
 
轉眼又到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在眾多的節日之中,母親節依然是絕大部分香港人重視的節日,而慶祝的方法大多是子女和母親吃飯或是送上小禮物,經年不變!
 
我女兒年幼時,我第一首教她背誦的就是《燕詩》,當然是希望她會明白父母恩。燕詩最後幾句是:「燕燕爾莫悲,爾當反自思,恩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很多人會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愛猶如簷前滴水,只會向下流。幾年前的母親節,我很高興得到一個水花向上飛濺的驚奇回報。當年女兒在母親節前夕送我一首詩,告訴我「決不從負義雛燕」,這也激發了我翌日回贈她一首,現與大家分享這兩首詩:
 
母親節贈母
慈母手中雖無線,
華衣錦服卻能編;
為女配警句名言,
讓女戴喜地歡天。

忘恩遊子屬不賢,
以黃香曾參自勉,
決不從負義雛燕,
歸家之心定似箭!

轉眼共度十八年,
春暉博大勝萬錢,
寸草心永恆不變,
願母親快樂康健!
回贈安宜
保安執宜本冀願,
確知一切當從緣。
傾囊相授無委婉,
事無大小常盤旋。
博學多才非首選,
知機而行為上算!
惺惺相惜窩心戀,
健康快樂愛永存!
 
我認為多認識外國人的語言和文化,擴闊我們的國際視野,增廣見聞,值得鼓勵。它對我們的工作和與外國人溝通亦甚有幫助。不過在學習外國文化的同時,我們身為中國人,更應該硏究和感受一下我們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和千年文化的背景,以及歷史垂鑑作戒的作用,希望我輩及子孫在不流於迂腐之餘,可以保存一些儒家思想的優良之處,百行當以孝為先!
 
鼓勵你也趁著母親節向母親表達你的一點點愛心、一絲絲情意!       
 
(轉載Career Times Online – HR Columnists)

2013年4月25日星期四

面試面面觀〔三〕有備而戰 隨機應變


今期是我在「面試面面觀」這個課題上和大家分享經驗的最後一期。

面試的準備工夫不在於面試當天整裝待發,而是在於接獲面試通知後,立即開始對面試的公司或組織進行資料搜集以增加認識。一般公司資料可在網上搜尋,尤其是求職面試者,必須對所應徵公司的性質,在行內的定位及其優勝之處等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如果有親友曾經在那所公司工作,更可向他們詢問有關該公司的情況。面試前除了搜集公司的背景資料外,亦須留意該公司的最新動向和發展,因為若能在面談時提及這些資料,不但能令考核者覺得你事前做足功課,有備而戰,亦可證明你對那份工作的重視程度和對面試的誠意。

到了面試的時候,一般人都會明白所謂「不亢不卑」的道理,其實「亢」與「卑」亦要因應你應徵的職位而作出修訂,申請的職位愈高,你更須表現出你的專長、技巧、深度和自信。除了這幾方面外,臨場發揮一些隨機應變技巧亦非常重要。一般考核者採用的提問的方式是從你的答案中再衍生出一些問題,亦即是說如果你想和對方分享一些經驗和實例,你便須準備好考核者會追問下去。如果考核者從你的答案中提出其他問題和評論,你應隨着他的問題再作反應。

其實很多時在面試時的提問,是始於你寫在履歷上的一些工作經驗或過去曾參與的學術活動,所以必須先熟讀自己的履歷,並模擬出一些問題和準備答案。另一方面如果是考核者主動提出的一些問題,則不能有甚麽事前準備,更須考驗應變能力,但一般來說都不會考一些技巧性的問題,所以考核者不在乎你的答案,而是重視你能否自圓其說。

切忌只回答「是」、「否」之類的簡短答案,即是說若你答「是」,你便應該即時解釋為甚麽「是」,同樣地答「否」亦應詳述背後的原因。每一個答案切忌太長,因為它會令考核者聆聽你的答案時失去興趣,甚至精神開始不能集中,導致分心。平常多與人交談,習慣講自己的經歷,甚至談及昨天晚上收看電視劇的劇情也有幫助。參與不同的活動而累積較多的經驗,當然也有幫助,最好是能在談話當中提及自己的親身經驗作為例子。

在面試過程中,通常考核者都會問面試者:「你有甚麼問題?」雖然是你在發問問題,但也可影響他人對你的印象。你最好避免發問一些在網上已可輕易搜尋到的公司背景等資料,但是你應徵的崗位所屬的部門架構和職位的工作範圍等,如果時間許可的話,亦可適度地提問,甚至可以就先前考核者發問的一些問題背景或方向提出詢問,但宜注意問題不宜太長太多。

其實面試對所有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磨練,每一次嘗試都是珍貴的經驗,日常和別人的交談,嚴格來說也可算是一次面試,因為它會令你在對方心中留下印象。面試當然是一個比較嚴肅的場合,但在過程中也別忘了常帶着你的摯友—你的「笑容」,亦不要因為遇上追加和重複的問題而表現煩躁。你認為自己值得一提的優點和經歷,你亦可在對答中主動地、技巧地帶出,那就無往而不利了。

(轉載Career Times Online HR Columnists)




2013年4月11日星期四

勇於表達、時而後言

現在香港和中國大陸在多方面的交往也十分頻繁,以我任職的公司為例,除了香港以外,在中國大陸亦設有十多所辦事處,令兩地的同事有更多機會交流和接觸。公司亦有安排兩地同事作短期或長期的調遷,這樣不期然令人會把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同事作比較。曾接觸我們中國大陸同事的人士,一般都感到在一些內部會議上,中國大陸同事比較踴躍地發言。我認為這點跟性格害羞與否無關,我們作為稅務專業顧問,無論寫作和說話都要有一定的技巧,而在一個內部會議上,都應該儘量表達自己的意見,很多內部會議都會提及每天工作的情形及行政安排,大多不涉及專業技術問題,與會者應該都不難就該些課題發言。
 
很多人把這問題歸咎於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制度。學生在昔日的課室裡習慣了只是一面倒聽老師授課,很少勇於舉手發問或答題。一些所謂名校和國際學校則比較鼓勵學生在堂上勇於發言,表達自己的意見。其實近年情況已有改善,課堂上已增加了不少師生的互動。在職場上,我常常鼓勵香港同事在會議上多些發言,尤其在談及他們日常工作的問題時,他們一定會有自己的經驗和體會,所以應當儘量表達。
 
甚麼時候說甚麼話其實也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亦是一種需要把握的技巧。所謂「時而後言,人不厭其言」。無論我們和上司、下屬、父母、子女談話時,都應當找一個適當的時間和場合來說,不應該想到便馬上說。同樣地在一個辦公室的內部會議上,如果談及和自己有關的問題時,就應該是自己表達意見的最佳時機。
 
除了要勇於發言,還要注意兩點:一是說話不宜太長,因為說話太長會妨礙別人響應和表達的機會;二是應爭取在最適當的時候說話,在這方面我有兩個很截然不同的經驗可分享。一是在內部的小組會議上,雖然有二、三十名同事出席,但很多同事也不發一言,我要逐一點名提問他們才肯表達對該問題的意見。另外我亦記起曾參與一個稅務專題小組討論,雖然只有數人出席,包括外國人,當時一位中國籍的同事表示他多番嘗試也插不進嘴,我還記得事後他表示為此特意修讀了Dale CarnegiePublic Speaking Course,以求爭取到日後可在雄辯滔滔的稅務討論時抓緊機會表達意見。這種「時而後言」技巧不論對學生或在職人士也很管用,我知道從前同學應考會考及高考試,不論中英文科均設有一個專題討論,即是在一個四至六人的小組內,就一個專題互相討論及爭辯,在這種情況下發言太少固然不利,說話過多而沒讓其他人回應同樣會被扣分。
 
我知道很多公司在面試過程中也有Group Assessment 這個環節,即安排幾位應徵者參與一個小組,一起討論一個專題,評核者在旁觀察他們的臨場發揮。這個環節的難度在於其他參與小組討論的全是陌生人,你不清楚對方會否說得太多或太少,而我們最容易給人留下印象的就是我們的發言時間和內容多寡。相熟的朋友不妨就此多加練習和互相提點。如果你留意到某人發言太少或太多,甚至有時講說話開罪了別人,作為好友可提點朋友注意措辭。一個簡單的練習模式就是訓練講故事的技巧,例如:你可向朋友簡述昨晚看過的電視劇集,如果對方聽得明白又能抓住劇情重點,這證明你的演繹是成功的。如果你能把這種技巧應用在工作上,那便無往而不利了!
 
(轉載Career Times Online – HR Column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