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3日星期四

母校教曉了我許多

在學生之間和網絡上不時流行的話題之一是名校教了我甚麽之類的文章,有時會引發一番討論。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作為昔日名校生的體會,讓大家看看錢幣的另一面 ("The other side of the coin")

生於中產家庭的我,就讀於賽馬會官立小學,六年小學生涯每月只需繳交五元學費。升中考試那年,心無異志,我的第一志願就選擇了庇理羅士女子中學,原因是兩位姊姊都在此就讀,即使當時或可選更有名氣的學校,亦決定以此為首選。而幸運地我考入了這所學校。

兩年多前我參加了母校120週年校慶活動,席上聽到學校的歷史,在當年「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爭取開辦一所給貧窮女學生就讀的政府學校,當時需要經過一位英國紳士連番爭取方能成事。席間有多位舊生的翹楚及嘉賓上台演講,最後一衆站立唱校歌,我高高興興地準備引吭高歌,誰知唱至第二句,眼淚已不受控制地奪眶而出,無法唱下去,想起昔日在校的點點滴滴……

你知道嗎?一個中產學生進入一所官立學校也有遭人冷眼,受人排擠的經歷。我就是一個例子。當年的我體弱瘦削,報名時也見頭暈,需要塗藥油。爸爸上班時開車送我上學,媽媽接我下課,以致同學也取笑我為「嬌嬌女」,小息時「唔受我玩」,不到一周我便懇請媽媽別再接我放學。同學們又看見我的飯盒比她們的精美,餸菜也較豐富,不經意會有些熱諷。不過,除了剛開學數月時這些酸酸的經歷外,隨著同學漸漸地接受了我,其餘的中學歲月盡是一些美好的回憶。 

我由中文小學升上英文中學,當年除了中文科外,其他科目也是以英語教授的,從同一小學升讀這所中學的別無他人。我對當年能聽懂多少,已不太記得清楚,只覺得由英語課到英史課,聽到老師們的娓娓「英」聲,都讚嘆不已。猶記起當年參加校際個人英語朗誦比賽不甚普遍,我是唯一一位在中一自願報名參賽的學生,老師便在小息時單獨教我朗誦英詩。又記起中二那年就開始有英文語言訓練的課(speech training)Miss Lui在第一堂便要我們每人帶一面鏡子回校,對着鏡子說:"I am very well, thank you!" 四十人整堂的時間只個別反覆朗讀一句說話,要咬唇見舌。接着老師就教我們拼音符號 (phonetic symbols),學會了就可以翻查字典知道所有字的讀音。我知道今時今日不是所有學校也會花時間教授這個課題,聽電子辭典便有人聲發音,何必周章?但我們真的不值得學拼音符號嗎?

當年學習英文的機會比中文還要多,但影響我至深的仍然是中四至中七教授中文的温老師,令我認識了很多中國文化、文學及語言方面的知識,亦學會了廣東話的九個讀音。班上同學都會被個別抽問某一個字的廣東話的調聲,所有同學需學會調出九個聲調。最近廣州人士爭取保留廣東話方言的特色,香港人也有和應。我覺得要別人尊重你的方言,自己一定要先把它讀好,字正腔圓。除了要戒除「懶音」外,一些常見的讀音亦不容有錯。娛樂圈中人要知道緋()聞只得一個讀法,政府官員亦請了解證劵()、醫療劵() 、擴()建的發音,粵劇老倌也請唱好「男」(n音母,別於藍)兒膝下有黃金」,「男(n), (n)有別」。請大家要鍥()而不捨地糾()正錯誤的讀音,不要重「蹈」覆轍(是舞蹈的「道」音) 。如果大家有細心留意的話,會發現電視台新聞報導員和古裝劇演員通常也把讀音拿捏得很準確,但一些電視或電台的節目主持人卻不能把讀音搞好。正確的讀音其實收錄在中文字典內,只要肯花少許時間查考便不難找到。

經常有人說,名校和非名校的分別在於名校的學生對母學的感情特別深,其實就算你並非畢業於一所名校,只要你細細咀嚼,也不難發現你的母校也教曉你很多吧!其中有正面教材,也有反面教材。自小教女兒「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至於吸收多少,得着多少,就是「飲河之鼠,各充其量」;「同檯食飯,各自修行」!

沒有閱讀太多課外書籍的我,中文基礎絕大部份建立於當時老師上課時所教授的知識和故事,但對我而言,這些卻令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一些詩詞和中國文學、文化的知識一記下來便是數十年,畢生受用,並啟發了我寫對聯的興趣,最令我高興的是試對了老師當年所題及的一對絕對:

對頭是:歲寒三友,左種松,右種梅,中總種竹(平上去入聲)

我對以:北觀四方,南懂坐,西懂臥,東懂棟篤

於此鳴謝替「棟篤笑」立名的人!

 

2013年5月9日星期四

母親節念《燕詩》

年紀稍長的一輩經常懷緬昔日的人和事。隨着時代巨輪的滾動,很多事物都在改變中。我們或會慨歎一些優良傳統已逐漸消失,同時亦會驚歎科學的進步帶來不少得著和失落。
 
轉眼又到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在眾多的節日之中,母親節依然是絕大部分香港人重視的節日,而慶祝的方法大多是子女和母親吃飯或是送上小禮物,經年不變!
 
我女兒年幼時,我第一首教她背誦的就是《燕詩》,當然是希望她會明白父母恩。燕詩最後幾句是:「燕燕爾莫悲,爾當反自思,恩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很多人會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愛猶如簷前滴水,只會向下流。幾年前的母親節,我很高興得到一個水花向上飛濺的驚奇回報。當年女兒在母親節前夕送我一首詩,告訴我「決不從負義雛燕」,這也激發了我翌日回贈她一首,現與大家分享這兩首詩:
 
母親節贈母
慈母手中雖無線,
華衣錦服卻能編;
為女配警句名言,
讓女戴喜地歡天。

忘恩遊子屬不賢,
以黃香曾參自勉,
決不從負義雛燕,
歸家之心定似箭!

轉眼共度十八年,
春暉博大勝萬錢,
寸草心永恆不變,
願母親快樂康健!
回贈安宜
保安執宜本冀願,
確知一切當從緣。
傾囊相授無委婉,
事無大小常盤旋。
博學多才非首選,
知機而行為上算!
惺惺相惜窩心戀,
健康快樂愛永存!
 
我認為多認識外國人的語言和文化,擴闊我們的國際視野,增廣見聞,值得鼓勵。它對我們的工作和與外國人溝通亦甚有幫助。不過在學習外國文化的同時,我們身為中國人,更應該硏究和感受一下我們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和千年文化的背景,以及歷史垂鑑作戒的作用,希望我輩及子孫在不流於迂腐之餘,可以保存一些儒家思想的優良之處,百行當以孝為先!
 
鼓勵你也趁著母親節向母親表達你的一點點愛心、一絲絲情意!       
 
(轉載Career Times Online – HR Columnists)